为什么德国诺贝尔?
说一个你可能不愿意听的,但是确实是有根据的。 首先,二战时的德国并不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如果这算术语的话)。希特勒在二战前的言论和所作所为可以证明他并不喜欢战争,他对人类和文明的伤害更多的是通过经济手段——比如关税、贸易壁垒等。
其次,纳粹党上台后虽然没有彻底完成德二后的军事改革,但陆军和空军的确是在纳粹党的统治下有显著加强的,而海军则没怎么增强,毕竟要建造新的战舰需要时间。
从人员素质上看,虽然纳粹党上台后通过种种措施提高军队战斗力和人员数量,但是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士兵职业化程度降低和军官团水平的整体下滑(毕竟很多军官是没有经过什么训练就上了战场),而且由于大量非战斗人员的加入导致部队素质参差不齐。但是从356和41年伤亡比例看,德国武装力量还是能够应对任何规模的进攻的(356年柏林危机时苏军近70个师,死亡13.6万;41年苏芬战争时苏军34个师,死亡人数超过20万,当然其中有很多是芬兰人)。
最后,巴巴罗萨计划其实是一个被动防御性的战略计划。尽管德军通过这个计划获得了一些战略上的主动,但是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果说进攻苏联让德国元气大伤那还不如说是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的败仗让德国从此一蹶不振。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德国在二战初期仍然是一个追求大陆均势的政策,并没有像日本一样走上战争狂的路线,因此它不可能为了扩张去肆无忌惮的消耗自己本就不多的资源。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德国的扩张不是“侵略”,它只是在尽力消除可能威胁到自身安全的风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