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大学中国有吗?
中国没有常春藤,未来也不可能有!原因如下: 首先我们看常春藤这个词的发音:“ivy”,这个发音接近于“伊夫里(音译)”,这是一种植物的名字(见图一) 再来看“常青藤”三个字,如果按字形翻译为“常青的藤蔓”,则与上面那个英文单词的发音基本一致……所以这里面的文化符号就很有趣了——一种来自美国的叫作“IVY”的植物,被中国的教育者称为“常青藤”。而“常青藤”又是一种比喻义:用来指代那种通过长期不懈努力达成目标的人或者事。于是“常青藤”又被用来指代美国的私立名校了。
这些私立大学因为建校历史久远、文化传统深厚、校友资源密集而被称作“贵族学校”——虽然其中一些学校接受贫困生,但是社会地位高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因此常春藤这个名字其实就暗含了美国社会等级观念:中上层人士(白人有较高概率属于这一阶层)才有资格进入常春藤学习;而普通大众即便考进所谓“常春藤”联盟学校,也完全没必要羡慕那些家境优越的学生们,因为你的奋斗精神完全可以从你自己身上得到体现(参见《飘》中主人公丽莎·梅的形象塑造)! 从这层意思上说,中国当然不会有“常春藤”。因为在中国“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事情已经很少见了——“条条大陆通罗马”,只要你能考上好大学,你的奋斗就值得尊重。
更何况中国有很多大学,比如浙大、中政、上外等等,其建校历史不亚于甚至超过了常春藤联盟中的任何一所高校(注1)。若论综合实力和学术地位,这些大学有时候甚至要比常春藤联盟中的某些学校还高。既然如此,为何不把这些大学叫做“常春藤”呢? 因为文化符号是带有某种强制力意义的——一个名字一旦有了特定的含义,就很难再改变。就像中文里的“洋人”“老外”一样,用字简单明了,却充满了歧视色彩。如果真要较真起来,那这些字背后牵扯到的国际问题就太复杂了…… 但常春藤这个问题就比较有意思了。因为“常青”二字本身就有着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象征意义。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中国的大学称作“常春藤”其实也没什么——除了形容学校历史悠久,还能激励后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