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如何挽救诚信? 日本没有“挽救”诚信,他们只是放弃了以道德和法律来约束人们行为的幻想,转而用经济激励的方式让人们做出符合社会预期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例如在日本法律里,对盗窃罪的处罚是相对较轻的,然而对盗窃未遂(没有窃取财物但企图实施盗窃的行为)的处罚却是相对比较重的。
通过这种处罚方式的引导,使得人们宁可被惩罚也不实施盗窃行为——虽然他们并没有真的触犯刑法。 而我国恰恰相反,对于盗窃未遂的处罚要比实际盗窃轻很多,导致很多人为了试验自己能否“得手”而进行多次盗窃,因为一次盗窃不成而转作抢劫或者故意损毁财物等罪名的情形也很常见。这就从反面起到了鼓励盗窃的作用。
当然,我并不建议学习日本的做法——毕竟日本的刑事立法中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我认为可以借鉴日本的思维,即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惩罚坏人”上,而是着力于调整社会机制,让好人获得好处,坏人受到制衡。
赞同 831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4/5/21 23:17:06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从废墟上重建起经济大国的过程之中,诚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社会对于诚信的重视,以及诚信度之高是世所公认的。然而,时至今日,日本社会的诚信意识也出现了问题,出现了诸如学术腐败泛滥、不遵守合约现象增多等诚信危机。为了挽救诚信危机,日本社会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
企业伦理教育的重视
自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经济进入低迷期,企业破产增多,出现了包括日本住友集团在内的大型企业集团倒闭现象,导致许多员工失去工作。加之日本企业一向标榜的“终身雇佣制”名存实亡,导致劳资之间的不信任度大为增加,劳资关系恶化,员工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工作不再具有稳定性,一旦失业再就业的困难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不景气,奖金大幅度减少,工资涨幅严重停滞。因此,员工不再像以前一样忠诚于企业,不再对“企业一家亲”抱有任何幻想。这些现象,促使日本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伦理教育。具体措施包括:对新进员工进行企业伦理教育以及对在职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制度等,在员工中重新树立员工的“企业一家亲”意识,重新塑造员工对于企业的信任,增加员工对于公司的归属感。同时,也强化了企业员工对顾客服务的诚意,增加了员工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
政府及学界联手强化企业伦理教育
经济活动的伦理化也是日本实现社会诚信度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促使企业的伦理化教育,日本政府与企业、学术界联手强化企业伦理教育。例如,由日本文部科学省主管的21世纪COE(Center of Excellence)日本伦理学会与著名大企业NTTDoCoMo于2005年6月4日在东京都内举行了推进企业伦理教育协议会的第7次会合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企业伦理规范的制作”以及“员工教育”。政府、企业、学术界、宗教界的6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后,三方又共同发表了“企业伦理教育推进的共同声明”。
共同声明中首先明确企业经营是社会活动的中坚,在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化、国际化、信息化的今天,经济活动中所存在的伦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声明针对目前所出现的伦理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首先,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伦理规范意识薄弱的现象,提出了必须加强经营伦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要求企业必须从长远的角度制定自己的企业的道德规范,并把它变成企业的内部规范,把伦理规范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求企业必须认真履行国际或者本国企业公认的商业惯例和法律,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必须遵从社会公德。
其次,由于企业的经营不单纯是企业所有,而是关系到社会的公共财产,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性与否,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在进行经营决策中,必须考虑到社会大众的利益,必须防止利己主义,更不可以危害社会大众的利益为代价谋求自身的利益。企业及其员工,在进行经营行为中,必须防止与企业、社会的利益相对立的、利己、利害等方面的冲突,更不可以利用职权,为自己或者第三方谋取私利。
再次,在企业活动中,企业及其员工必须坚守诚实、公正的原则,杜绝贪污、贿赂、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违法行为。在与顾客、中间商接触时,必须保持诚实的态度,不可以采取隐瞒、欺骗等手段从事商业活动。在与企业员工的交往中,也不能利用职权,用金钱收买或者其他利害手段腐蚀员工,更不能进行性骚扰。在产品制造方面必须坚持品质第一,杜绝不安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赞同 993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5/1/4 22:59:52